
引言:一本书勾勒出的精神图谱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王谨先生,是一位在新闻、文学、书画领域纵横驰骋的跨界大家。他以笔为犁,深耕时代沃土,开辟出独特的思想天地。翻开他的著作,如《与岁月对话》,字里行间浸润着泥土的芬芳,每一个思考都穿透时空。这些文字宛如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得以领略一位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新闻人的三重身份:记录者、思考者、守望者
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期间,王谨先生始终对时代的变化保持着敏锐的感知。他的新闻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为记录者,他创作的《今年农民增收了吗?》等系列文章,就像守护人文精神家园的卫士。这种多维度的职业视角,让他的报道既能精准剖析社会问题,又能温暖读者的心灵。
在贵州茅台镇的采访经历,充分展现了他的职业素养。面对季克良“质量即诚信”的企业理念,他撰写了《不倦创新进取的季克良》,将企业家的坚守升华为民族工业的精神象征。这种将具体案例与宏观思考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他的作品既有深度又有时代意义。
二、文学创作的跨界突破:从新闻纸到艺术纸的转变
王谨先生的文学创作独具“跨界美学”特色。在散文集《家国情怀》中,《黄梅人说黄梅戏》通过描写具体事物展现精神内涵,在荒凉的景象中描绘出生命的壮丽。这种创作风格在《与岁月对话》中更加成熟:第三卷对巴金、范敬宜等文化名人的评论,既有新闻人的客观视角,又充满文学家的感性认知,在纪实与写意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书画艺术的熏陶为他的创作增添了新的维度。他的优雅有味,花鸟画作颇具神韵。在《岁月诗行——王谨诗书画赏》网络展中,诗、书、画相互呼应,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这种跨界不是简单的技艺拼凑,而是文化底蕴自然流露的结果。

三、新时代的破局者:在数字浪潮中坚守文化根基
面对传媒行业的变革,王谨先生展现出开放与坚守并存的智慧。在乐订坊商企传媒数字化发展研讨会上,他既认可“媒体 + 电商 + 数字人”的技术创新,也清醒地认识到时政新闻在技术应用上存在的瓶颈。这种理性的判断源于他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在数字人技术还无法完全表达情感的当下,新闻的核心依然在于传递“人”的温度。
四、精神传承的引路人: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王谨先生倡导“诚信档案”记录方式,就是将传统新闻调查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可追溯、可验证的诚信体系。这种创新不仅延续了《申报》时期“监督社会”的新闻传统,还融入了数字时代的治理智慧。
在指导青年记者时,他经常传授“三镜理论”:用放大镜捕捉细节,用显微镜分析本质,用望远镜把握趋势。这种培养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体现了知识分子传承精神的方式。当年轻记者在职业选择的关键时刻,他给予的不仅是工作机会,更是指引方向的价值标准和成长的关键。
结语:在时光中书写永恒
从黄梅戏的故乡到人民日报的版面,从茅台镇的酒香到数字时代的光影,王谨先生的精神历程描绘出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文字既是时代的记录,也是未来的指引。阅读《与岁月对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新闻人的专业坚守,更是文化守护者的赤诚之心。在这个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他这种坚守与创新并重的精神,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道路。
<笑琰>25年5月5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