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起点、同一条路线,4月19日上午7点半,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以下简称“人机半马”)即将鸣枪,当天将有12000名人类选手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支机器人赛队的“钢铁选手”并肩起跑,共同完成21.0975公里的比赛。
眼下,20多支参赛队伍正陆续抵达北京亦庄。全球首次“人机半马”筹备情况如何?赛事都有哪些核心看点?机器人完赛将面临哪些挑战?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实地探营,为您揭晓谜底。
·探访·
排位赛中途设置补给站
4月9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位于亦庄的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园区,此时多个品牌商家正在搭建展位。往里面走上十几米,就能看见宽阔的草坪上搭起七八个泡泡小屋,这里是给机器人们调试和充电的地方,几支参赛队伍正紧锣密鼓地组装机器人。
园区内的白色主楼也专门为参赛团队安排了场地。走进楼内,北青报记者看到,为安全起见,配备锂电的机器人被安排在单独一层,每个机器人都有自己的单间进行“休息”和调试,工作团队则住在另一个楼层。
随着参赛团队陆续抵达大本营,当天22点,多家人形机器人参赛队伍在南海子公园首次集结,在夜间车少的路段上进行封闭性的路测彩排排位赛演练。据介绍,本次排位赛赛道长5公里,在2.5公里处设有一个“补给站”,用于给机器人更换电池
在出发准备区,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如同一位位矫健的跑者跃跃欲试。根据测试规则,机器人按照此前的跑步成绩确定出发顺序,“天工”第一个出发,“行者”随后跟上……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比赛现场除了大个头机器人,还有像“旋风小子队”的“N2”机器人。此外,还有身高只有75厘米、体重10公斤,身穿蓝色中式外套、会唱歌秀才艺的“小巨人”机器人。
机器人选手拥有单独赛道
作为全球首场“人机半马”比赛,本次赛事采取人形机器人与人同步报名、同时起跑的方式,共同完成半马赛程。赛事已吸引3万多名人类选手报名,吸引了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机器人俱乐部和高校等创新主体的积极参与。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由于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共跑同一路线,为确保人机安全,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并给“钢铁选手”开设单独赛道。对应的比赛规则、完赛时间也有不同。
本次赛事起点位于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途经南海子公园、文博大桥、泡桐大道等标志性点位和可口可乐、京东等重点企业,终点设在国家信创园。地形上,赛道涵盖了城市道路(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缝路段)、坡度路段(长缓坡、短陡坡)以及公园区域(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多种复杂路况,机器人需精准调整步伐、姿态,克服重力影响,精准控制动力与制动以避免摔倒。
21公里的长距离赛程叠加复杂的路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天气变化、赛道周边观众干扰等环境因素,这次马拉松考量的不仅是人形机器人运动能力,更是对续航、运动控制及环境适应的极限挑战。为此,各参赛团队也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从零部件、智能水平等方面加速迭代机器人运动能力。
队伍各出奇招缓解冲击力
在园区筹备场地,北青报记者看到,各参赛队伍的技术人员正在争分夺秒进行测试。考虑到路跑对机器人躯体冲击较大,有的团队为减重特意去掉了机器人头部。此外,还有团队将机器人手掌设置成球形,便于一旦倒地时撑住地面。另外,有的机器人增加了缓冲装置,甚至有机器人穿上了特制跑鞋。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介绍,人形机器人“跑马”面临不小的挑战。真实路况和实验场景有很大差别,机器人需要适应长距离奔跑、散热技术过硬的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此外,机器人要能够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实现奔跑、定位、动态避障等功能,考验其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转弯、上坡、下坡等复杂路况,也对机器性能提出较高要求。
例如,人形机器人跑步依赖于机械结构和算法控制,跑步时需要快速在“双支撑”和“单支撑”之间切换,并克服短暂的腾空阶段,还需要在动态过程中实时调整重心,以保持稳定,这对平衡控制要求极高。同时,续航也是一大难题,当前人形机器人续航大多在2至4小时之间,而完成比赛要3个小时左右,绝大多数需要在跑步途中更换电池。此外,户外复杂的自然条件对于机器人运行也将产生扰动。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各参赛团队。
梁靓介绍,此次“人机半马”比赛属全球首次,没有现成经验、数据可供参考,因此更像一次产业对话和机器人“大练兵”。除了参赛队伍,赛事保障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为做好机器人保障工作,主办方专门设置了保障车、机器人补给站等。此外,赛前主办方还与每支参赛队深度沟通,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功能磨合,以帮助各队实现自身成长目标。“我们希望用此次‘人机半马’验证产业发展成果,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梁靓说。
·揭秘·
参赛队伍:天工
刚柔耦合减少冲击 去除部件体态轻盈
参赛队伍中最知名的,就是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天工”,此次参赛的机器人型号为“天工ultra”,它采用的是今年3月12日发布的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慧思开物”由AI大模型驱动的任务规划具身“大脑”以及数据驱动的端到端技能执行具身“小脑”构成,是支持各类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开放平台。
其中,具身“大脑”具备自然交互、空间感知、意图理解、分层规划和错误反思等能力,具身“小脑”分为具身操作和具身运控两个子平台:具身操作涵盖元技能库、泛化抓取、技能拆解和错误处理等功能,而具身运控负责实现全身控制、双臂协作、稳定行走和移动导航等任务。由具身“大脑”进行任务规划,再调用具身“小脑”技能库执行具体动作,并将执行反馈传递给具身“大脑”,形成任务闭环。
基于高效协同的具身“大脑”与具身“小脑”架构,“慧思开物”可以将复杂任务分解为可执行的子任务序列,并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实时监测状态,通过自适应纠错机制和动态路径规划,确保任务的高效推进与准确完成。
自“慧思开物”正式发布以来,“天工”的奔跑时速不断升级,目前实测平均时速可达10公里/小时,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12公里/小时,且能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种地形平稳移动。“天工”已具备带有视觉感知的泛化移动能力,能轻松应对沟壑、大高度差等复杂地形,并拥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受外力冲击依然能保持稳态。
为了参加此次马拉松比赛,团队针对长距离奔跑的任务目标进行了针对性优化。
“天工队”技术负责人郭宜劼介绍,“天工”目前的最高奔跑速度已经达到12公里/小时,绝对速度是很快的,所以优化主要集中在提高稳定性和耐用性上,“具身机器人在跑动时,两条腿会承受大部分冲击力,团队针对这个问题专门对机器人的腿部进行刚柔耦合设计,减少跑动时的冲击力,提升长时间奔跑的稳定性,同时还去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部件,减轻重量”。
参赛队伍:小顽童、旋风小子
小个子穿上儿童鞋 关节磨损大幅减少
在备赛现场,一个戴着哪吒头套的小小机器人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是来自北京玄晶科技有限公司的儿童陪伴型机器人“吒吒”,它身高仅1.1米,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吒吒”一直原地踏动着它的两条小腿。据神农队领队孙博介绍,开发“吒吒”就是为了陪伴自己的女儿,所以身高和小朋友相当,在家中与孩子一起玩耍时小朋友也更加自在。
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比赛派出了两支队伍,分别为“小顽童”和“旋风小子”,这两个名字都十分契合参赛机器人N2的特点。18个高性能关节,让其具有灵活高超的运动性能,在参加长跑比赛前,它就是一位“体操运动员”。N2机器人身高1.2米,重量30千克,是参赛机器人中的小个子。
据了解,人形机器人N2是一款专为具身智能开发者设计的运动型机器人平台,采用轻巧仿生的设计理念,全身仅使用18个高性能关节,使得N2能够以极低的硬件成本和便携小体量的设计,实现超高的运动性能。N2支持完成多种复杂地形上的行走、奔跑、舞蹈、单脚跳等动作,支持实现大模型语音交互、语音指令控制、自主避障、动态抗干扰等效果。
旋风小子队算法工程师覃帮羽介绍,N2机器人的最高时速已经超过12公里/小时,但为了保证长距离比赛的稳定性,团队特意将运行时速降低。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测试现场的N2机器人脚上还穿着一双29码的儿童运动鞋。覃帮羽介绍,在此前的长距离测试中,机器人关节部件磨损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成员想到可以像人类一样穿上跑鞋。不过机器人穿鞋可不像人一样那么简单,首先要根据机器人本来的脚大小挑选鞋码,其次鞋底的材质还不能太薄太软。
“机器人的脚要用螺丝固定在鞋底上,整双鞋的重心也很重要。”为此,团队成员特地去商场里购买了十几款童鞋一双双测试,然后根据结果给鞋子进行加工,更换螺丝、垫片等。N2机器人穿上鞋子不仅增加了摩擦力,关节磨损也大幅减少。
·对话·
希望通过比赛为机器人打造三大平台
对话人: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 梁靓
北青报:为何要举办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
梁靓:我们都知道马拉松是挑战人身体的极限,也是一场身体素质的耐力比拼。而赛场上的机器人赛道,也象征着科技和产业里的一场马拉松。这次半程马拉松并不是以终点为目标,我们更把它当作是一个起点。
这次比赛不仅仅是单个机器人的比拼,还有它后面的工程师、操控员、领队等。在机器人赛道上,我们会看到不同型号、不同赛队的机器人,它们会与整个团队一起,共同完成一次奔跑。人与机器人同场比赛,象征着科技和产业融入人类的生活中,所以这次的比赛意义还是非常大的。
北青报:希望通过此次比赛达成什么效果?
梁靓:这场人机半马不仅仅是一个赛事,更是一个综合平台。它有三大作用。
首先,它是一个测试和验证的平台。比如,机器人在真实的道路上,会遇到来自不同地面的挑战,天气和风力的挑战,以及不同路段通信信号的挑战,人机交互的挑战等等,比赛有助于企业对机器人性能进行测试。
其次,我们还要打造人形机器人科技成果和产业产品展示的平台。通过赛事,公众可以看到人形机器人有各种型号,它们的样式、身高、尺寸、体重等各不相同,使用的技术、实现的功能也不同。在未来的产业和应用上,机器人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跑步的成绩或许各有优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未来的应用和发展会有局限。
另外,这次马拉松也是一个机器人应用推广的平台。对于机器人来说,它的重复性、耐用性、可靠性是最基本的性能,如果能在机器人双足的耐用性方面实现突破,未来在双臂、多功能感知等方面,都可能会产生新的突破。
北青报:对于此次比赛,主办方做了哪些保障工作?
梁靓:此前,很多机器人产品都是应用在室内的,比如工厂、家庭、社区或者商场等。室外作业对机器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次马拉松以奔跑为主,机器人要完成超21公里的奔跑或行走距离,无论参赛队伍还是主办方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对于此次赛事,我们提前做好大量准备工作。比如针对天气变化,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应急预案。此外,我们在沿途设置了一些机器人补给站,提供一些备用电池、工具等。另外,现场还有保障车,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可以保障临时更换部件或机器人。
这次比赛除了设置冠亚季军,还设置了完赛奖、人气奖、最佳耐力奖等。同时,为了更好地鼓励推广和展示机器人,我们还会邀请观众选出最美机器人、最具人气机器人、步态最好机器人等,让公众可以更多地认识机器人。
(编辑:月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