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们共同镌刻这些文化印记

  来源:新华社2024-12-3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回首2024,总有记忆镌刻在时光深处、根植于大众心中,那是我们珍藏的文化印记。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中华文化热”

回首2024,总有记忆镌刻在时光深处、根植于大众心中,那是我们珍藏的文化印记。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中华文化热”、“China Travel”(中国旅游)爆火,见证了中华文化不断“出海”“出圈”,引发世界关注……

2024年,我国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文旅消费热力涌动,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明“密码”不断破译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等入选。这些考古新发现,以更加鲜活的笔触生动展示了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

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遗址、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的最新考古成果。夏商时期的中华大地,久远而神秘。从二里头到殷墟再到三星堆,文明的火光在时空中留下历历光彩。一系列新发现、新进展,令考古工作者备受启发。

■文保力度持续加大

2月26日,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这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在这里,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举世瞩目的文字文明以及高度发展的手工业等,共同构筑了早期中国的华彩篇章。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见证着中国都城营建传统的壮美秩序。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北京中轴线上,感受着对称布局的建筑之美,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升腾的城市活力撞个满怀。

  
    7月17日,人们在北京先农坛太岁殿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成功申遗,再次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再次体现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1月29日,在哈尔滨伏尔加庄园,铜梁火龙队的队员表演铜梁龙舞。(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通过评审,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这些遗产项目成功转入代表作名录,既体现了中国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优秀实践和成果,也为各国开展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现场,中国代表上台领取证书。(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2024年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通过20年实践,中国已形成既符合自身国情、又与国际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

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

非遗,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旅消费热力涌动

“尔滨”点燃冰雪激情,“阿勒泰”展现人间仙境……从“文旅热”到“China Travel”,2024年,一系列热词透视文旅消费热力涌动。

凭借冰雪游火爆“出圈”,哈尔滨一跃成为“顶流”城市,被称为“被流量唤醒的城市”“互联网打造的5A级景区”。2024年元旦假期,“尔滨”创纪录实现旅游收入近60亿元。

当下,“文旅”正被重新定义:不再只是观光游览,而是致力于为游客提供各种美好瞬间。3月,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让人们重新认识甘肃这片山川壮丽、物华天宝的土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踏上甘肃之旅,为甘肃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与留量。

  
    3月16日,在天水市秦州区的天水名优小吃城,游客排队等待品尝麻辣烫。(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针对不断上涨的客流,当地政府部门创新拓展“天水麻辣烫+”多元服务模式,通过更新城市基建、提供志愿者服务、开通麻辣烫公交专线、设置外地旅游车辆临时停车点、举办麻辣烫“吃货节”、推出景区优惠政策等举措,提升保障服务水平,满足游客需求。

此起彼伏的文旅局长喊话,政府大院敞开大门迎接游客,民众自发组织爱心车队迎来送往,社会各方为游客送上特产和纪念品……网上流量变成客流量,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有效联动、居民和游客的真情互动。数字经济向线下延伸,让传统旅游业呈现新业态,展现新活力。

  
    6月4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游客在骑马游玩。(新华社记者 阿曼 摄)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网络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剧集取景地新疆阿勒泰地区也迎来客流高峰。

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旅局提供数据显示,2024年5月,当地接待游客415.03万人次,同比增长60.81%;实现旅游收入36.53亿元,同比增长88.25%。

此外,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推出一批文旅新玩法、新场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辽宁省博物馆“簪花”系列手作饰品开年引发购买热潮,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的火爆从夏天延续到冬天,苏州博物馆“蟹黄黄”玩偶近来吸睛无数……2024年,“爆款文创”成为最新“流量密码”。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意识到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开始树立品牌形象、打造本馆特色IP。文创产品持续“破圈升级”背后,是博物馆不断拓宽边界的探索,是文化体验与消费升级的“双向奔赴”,更是文化产业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

■文化符号“出圈”“出海”

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以古建筑、塑像、壁画等景观为蓝本,配乐大量采用古筝、钵、梆、锣等民族乐器,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2024年8月,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一经上线,便在全球掀起“黑神话旋风”。

“在品质、技术和图像标准上,我们要用世界级的水准讲一个中国故事。”《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说。

“悟空”出圈,也带火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推出更多承载中华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扬帆出海,也让更多的外国人爱上中国文化。

  
    7月2日,“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在大庙飞来殿合影。(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拍摄的视频《巴黎中国红》,将武术表演与古筝演奏相结合,把峨眉武术和传统乐器带向世界舞台,海内外全网超6亿次观看。

中华文化不断“出圈”“出海”,“China Travel”入境游也在持续火热。

国家移民管理局12月17日宣布,即日起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新增21个口岸至60个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过境免签的外国人可以在24个省(区、市)允许停留活动区域内跨省域旅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友善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开放包容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方式。我们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看见中国、感受中国、了解中国。”12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说。

(编辑:月儿)



2024,我们共同镌刻这些文化印记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