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形式主义也要改改了

  来源:人民日报郑山海2019-05-1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医院的形式主义也要改改了

       一年十多次检查,不看诊疗情况、手术质量,而主要查看科室里各种本本记录得全不全……补记各类材料成了目前一些医院应对医疗质量检查的“重中之重”。

  在医疗管理中,进行医疗行为记录、总结既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规则意识,也便于对医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由此给医务人员设立的诸多医疗记录项目,如交接班记录、会诊讨论记录、死亡讨论记录、医疗差错记录、外出学习登记等,是充满善意的。

  但在实际运行中,这些被统称为“八大本”的医疗行为记录却让医生叫苦不迭,逐渐变成了“形式主义”的产物。医生每天有大量的诊疗工作,并且有非常繁重的病历要记录。而实际上,医院进行的主要的医疗行为也都会记录在病历中。“八大本”内容与病历记录有不少重合的地方,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也成了形式主义产生的重要根源。

  我国多数医院的科室中,没有设立专职的记录整理人员,这也导致日常工作各项记录本都可能存在延迟记录的情况。另外对于医疗检查而言,一定是记录越“完美”得到的评价相应就越高。这也导致在面对检查时,很多记录需要按要求重新整理和记录。这在客观上使得记录与实际工作产生脱节,“八大本”的检查意义也走了样、变了形。

  如何在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又不让各项检查沦为形式主义?美国“通过对医疗效果的监督倒逼医疗过程规范”的做法或值得借鉴。例如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第三、四期褥疮、导管相关感染,手术后遗留的异物,手术区域感染,血糖控制不良,肺栓塞等问题,相关部门不支付相关费用,由医院自行解决。这就如同评价一位司机是不是优秀,考核其驾驶多少公里无事故,比检查其驾车如何扶方向盘更有意义。

  不让医疗质量检查沦为形式主义的“八大本”,还可借助当前强大的信息技术,对医院的重要操作和医疗行为进行实时信息抓取,对一些主要疾病的住院天数和治疗花费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分析,并将此作为检查的重要依据,由此削弱“八大本”的评价权重,恢复其还原记录医疗行为的客观性。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中,已经对考核信息来源提出了要求,在考核的55项指标中,有24项信息会自动生成或是直接来自财务报表,减少了对人工记录的依赖,把医生从无意义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没有生存土壤。

(编辑:夏花)


医院的形式主义也要改改了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